当智能驾驶遭遇生死拷问——由“小米SU7事故”引发的关于特斯拉“FSD”入华及国内智驾发展给司法审判带来的三重挑战

3月29日晚22点44分,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路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后车辆燃烧致3名年轻女孩儿死亡。4月1日晚雷军发文回应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系的问题”。

 

4月7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发布消息,对“小米SU7保险相关的谣言”进行澄清。小米公司表示,经与合作的五大保险公司逐一确认,均表示从未出具过任何拒保通知。另,“SU7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的谣言,同样毫无事实依据。小米公司也表示,将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场悲剧不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时代下法律与技术的多重冲突。

 

近日,随着特斯拉“FSD ”(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部分功能被正式引入中国市场,以及蔚来NOP+、小鹏XNGP等国产智能驾驶系统加速落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迭代正对道路交通安全、产品责任认定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经研判,相关技术发展将在以下三方面对司法审判提出新课题。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面临重构压力

 

传统交通道路事故责任划分以“过错责任”为核心,但自动驾驶模式下由系统接管车辆控制权后,责任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例如,特斯拉FSD系统在复杂路况下误判障碍物导致碰撞,需界定车企算法缺陷责任、提示义务、驾驶员接管义务履行程度及道路设施合规性等多方因素。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18 年修正)》第 41条认定系统缺陷,如何通过“黑匣子”数据重构事故时间线,亟需要建立技术事实的查明标准。此外,诸多国内车企采用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可能使路侧设备运营商成为新型责任主体之一。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诉讼风险激增

 

智能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每日产生超10TB数据,涉及高精度地图、生物特征等敏感信息。特斯拉“FSD”入华后,在华数据本地化存储方案是否仍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第21条要求,未来用户车内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是否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定义的“私密空间”信息,相关争议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诉讼。司法需明确车企数据脱敏标准、第三方算法供应商访问权限边界,以及突发网络攻击下导致数据泄露时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三、保险产品与责任承担机制亟待创新

 

现行交强险制度基于人工驾驶场景设计,已难以适应L2+、L3、L4 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当小鹏XNGP系统夜间误闯红灯引发事故,保险公司可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 年修正)》第52条主张“危险程度显著增加”拒赔,而车企只能援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主张系统的合规性。建议探索“无过错责任险+技术责任险”双层保障体系,建立车企、保险公司、用户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并通过司法解释明确系统版本迭代是否构成对保险条款重大变更。

 

四、构建系统性应对框架

 

针对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法律挑战,建议从推动立法完善、构建国家标准、提高司法专业化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应对框架:

(一)立法体系革新

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专项修订,增设自动驾驶责任专章,明确L2+及以上级别系统启用时的,车企与驾驶员权利义务切换节点。

 

设立“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双轨责任框架:前者保留《道路交通安全法》过错责任原则,后者参照《产品质量法》建立车企无过错责任为主、运营方补充责任的机制。同步推动强制责任险覆盖范围扩容,将算法缺陷、数据安全风险纳入保险标的。

(二)技术认证升级

建立智驾系统司法鉴定国家标准,建立跨学科(AI+法学)专家辅助人才库。组建由汽车工程师、算法科学家、交通法学专家构成的“AI+法学”专家库。

(三)司法机制创新

设立智能网联专业化审判体系,集中审理涉数据安全、算法、地图、技术标准等新型案件,强化类案指导功能,发布典型案例,确立裁判规则,以统一法院裁判标准,发挥类案及示范性裁判效果,推动裁判标准统一。

 

五、结语

 

小米SU7事故是一面镜子,照见智能驾驶浪潮下的法律滞后与技术傲慢。唯有打破“车企免责、用户背锅、保险兜底”的恶性循环,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生命安全。

创建时间:2025-08-11 16:54
浏览量:0
首页    法律科普    当智能驾驶遭遇生死拷问——由“小米SU7事故”引发的关于特斯拉“FSD”入华及国内智驾发展给司法审判带来的三重挑战